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动物园 >> 上海动物园介绍 >> 正文 >> 正文

民航家属区里的博物馆什么样澎湃新闻

来源:上海动物园 时间:2023/6/21
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m.39.net/pf/a_11978654.html

刚过去的春节期间,一间迷你博物馆的试运营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它位于上海虹桥机场附近的机场新村小区内,是国内目前还很罕见的“社区参与式博物馆”,也是国内首家“航空文化主题社区参与式博物馆”。

小区里怎么办博物馆?参与式博物馆又是什么?带着一系列大概许多人都会有的疑问,我走进了机场新村。

02:04

让社区“活”起来,参与式博物馆再现民航记忆。视频拍摄/编辑:李思洁(02:04)迷你博物馆,大有文章

博物馆在小区内的“红枫广场”上,是平时小区居民跳广场舞的地方之一,随便问一位居民,便能指给你看方向。而如今,这栋两层白色小楼占据了广场上绝对显眼的位置。

重新设计过的白色外立面很具有现代感程家桥街道图它的外墙便不普通,是一处展示空间。一面墙上是虹桥机场新村社区的地图,主持了博物馆的修建的居委会书记曹欣礼告诉我,机场新村是民航家属区,是服务民航业的大后方,因此在小区内便有菜场、幼儿园、小学,不用出小区,衣食住行都能解决。也正是这个原因,小区居民有更多的联系、交流和互动,也让这个社区更有黏性。这张地图便能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参观者了解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而墙上最特别的是那两排明亮的玻璃橱窗,曹欣礼介绍道,“这两处橱窗不仅仅是展示的橱窗,也是教育的橱窗。”

一面橱窗里是一排排透明的标本盒,标本盒里的内容,从四季或金黄或碧绿的树叶,到粉粉白白的小花,到小飞虫,还有无法被做成标本但也占有一席之地的鸟类的图片,有雷公根、野菊、常春藤、樱花、矢车菊、天牛、玉带凤蝶……而它们都是小区的原住民,是一年四季你会在小区遇见的不说话的朋友们。

标本盒本文图除注明外均为钱成熙摄还有一些标本盒里的内容则很特别,那一坨坨黑黢黢的“玩意”,是小区菜场的湿垃圾处理器产生的纯天然化肥,用来给小区居民种花养草,而那些烟蒂、小广告、碎玻璃,则是年一年间,大家共同努力清理的垃圾的冰山一角。另一面橱窗里则都是可爱的卡通人物立牌,他们有工程师、空姐、飞行员,也有志愿者、理发师、清洁工。有意思的是,他们并不是凭空创作的虚拟人物,每一个卡通人物背后,都是一名真实的小区居民。

可爱的卡通人物立牌这两面橱窗所体现的,便是这间“社区参与式”博物馆博物馆的宗旨——“我们在这里工作,我们在这里生活。”社区人,是博物馆绝对的主角。

作为民航家属区,虹桥机场新村最初的一批居民是民航兵,其他居民也都与民航业有关。从年代初,它是一排排矮平房,后来变成一栋栋居民楼。如今小区里有多居民,是一个非常大的社区。

但与众不同的是,虽然到了如今,小区中原有的居民退出不少,出租率也高达47%。但正因为它靠近民航枢纽的位置,许多新搬进来的居民,依然也服务于民航产业链相关。这也是在小区里建设一座航空文化主题社区博物馆的基石。

“上海人吃馄饨多。但我们这里,吃馄饨的家庭没有吃饺子的家庭多。”曹欣礼笑言。他说,五湖四海的人来到这里,都可以被这个社区所接纳、包容和融合。

留言墙,一个试运营便满了作为博物馆试运营的开幕展“我们都是机场人”的一部分,这里展示了新村里三代人的照片,包括第一批住进新村的建设者、民航子弟,以及现在的新居民。另一个展区中则让孩子们来叙述卡通立牌上的爸爸妈妈的故事。一张艺术家创作的“共创画毯”,蓝本则是小区里孩子们的集体创作,小区附近上海动物园的狮虎山、小区里的荷花池……都用充满童真的抽象语言表达了出来。

共创画毯“新村的印迹”版块,用新村和社区居民的老照片,展现了它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平房变成楼房,菜场拆迁成为广场……这段历史也体现了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换过程。一间隔音的房间,是博物馆的放映室,在这里,你可以看博物馆诞生的纪录片,也能听到机场新村的声音:从菜场的喧嚣,到行李箱的滚轮声,空姐的高跟鞋踏过小区,当然还有飞机从头顶飞过的声音。

对于普通人而言,飞机的轰鸣意味着离开和抵达,而对于机场新村的居民而言,飞机掠过,那意味着亲人正在头顶飞过。

参与式,全社区建造的博物馆

过年正值博物馆试运营,据说有许多居民会把来拜访的亲朋好友领过来看,告诉他们,“这里有我的一张照片。”

这让曹欣礼很感慨。他说,在这里,不仅“人人都是机场人”,而且“人人都要做策展人”,只要你有内容、有方式去呈现,让参观者能理解你要表达的东西就可以。

来自社会组织“大鱼营造”的朱丹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她向我解释了什么是博物馆3.0的“社区参与式博物馆”。

“最早的博物馆是展示有钱人的收藏,博物馆2.0则加入了互动的元素,现在的博物馆3.0则是将博物馆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教育的角色,变成了参与社区、参与议题的角色。”

简而言之,社区博物馆是以观众为中心的互动式博物馆,从布展、宣传到维护,都有居民的参与。

“有一个志愿者说,这是‘我们家的博物馆’,我觉得好开心。”她说。

本来,大鱼营造是来做小区的微更新,在前期调研中,他们发现这里的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很高。比如,经营着小区内一家房产中介所的夫妇,竟是小区的话事人,有纠纷找老板娘,她说话“比书记还管用”,而老板的手头,收着好几户人家的家门钥匙,一放就是十年。

年10月,做一家博物馆的想法终于成型。他们希望博物馆可以成为多元性博物馆,这意味着它的来源和内容都是多元的,社区成员的参与使博物馆的内容可变、可更新,社区成员本身就是博物馆内容的提供商,他们的留言、展品都会引发新的故事。

博物馆开发了文创IP社区居民要做“策展人”,很方便,家里有什么都可以带来参展。有一位老师傅送来了他的制服肩章,还有许多人送来了飞机模型。曹欣礼说,他们还计划做一块屏幕,让来访者可以通过扫码来上传自己的照片,让更多的人来参与这个展览。说到参与策展,最有发言权的应当是罗克平。他是老民航人,曾任上海机场集团宣传部副部长,在民航系统工作了二十八年,在机场新村则居住了近20年。

在展厅里,有一个专属于他的展柜,罗克平说,单是挑选这些老物件,大鱼便先后去了他家五次。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年9月东航“紧急迫降”事件时,罗克平拍摄的第一手照片,也有他担任主编的《航空港》杂志的珍贵封面,“封面女郎”均由各地的航空业从业者担任。其中一位听说了自己的封面正在展出,非常激动,说一定要来合影。

罗克平的展柜一张珍贵的老照片,是罗克平与年代曾首飞上海的荷兰航空老机长的合影。荷兰航空复航上海时,这位耄耋老人再次来到了上海,才留下了这张合影。当然,除了这些“大史纪”,还有一些从个人生活的温情中,反映时代脉络的小细节,过去的通行证、洗澡证、工作证……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倍感共鸣。对于博物馆来说,这也是让参观者们可以聊一聊的契机。

“我觉得,社区博物馆替代了过去的祠堂,如今,它是社区的精神中心。”朱丹告诉我。而博物馆的馆藏内容,就是社区的遗产。她希望社区的所有人都来参与博物馆的共建,而博物馆也服务于社区所有人。她特别强调,这里的社区成员,指的不仅仅是业主、租客,住在社区的人,保安、快递员、清洁工,他们深度参与社区的生活,最了解这个小区,为什么不能来参与呢?

“这间博物馆,是拉近青年和老人、养狗的和不养狗的、社区内和社区外的人的一座桥梁。”

博物馆的运营方式和开放机制都是开放的,馆长也可以轮流来做。想要办活动、做展览的社区居民和组织都可以利用这一空间。“我们要放松,要玩起来。”朱丹说。

博物馆已经和小区里的水饺店、奶茶店、便利店预备做起联动,那里可以播放博物馆制作的纪录片,还可以做社区券,通过在这里做志愿者,或者互动,拿到点数,可以换店里的饮料或水饺。

他们和社区里的年轻人聊天,发现他们想要家门口的咖啡馆、精酿啤酒馆、健身房,这些可以将他们留在社区里。因此博物馆也打算先从咖啡馆做起,咖啡馆前还可以留出一块供人活动的安全的空间,卡通人物立牌也会轮换,会有讲述人物故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