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贺岭峰认为父母最重要的能力,恰恰是和孩子说“废话”的能力。
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对30多名4-6岁的儿童进行了跟踪研究后发现,经常和父母聊天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更强,大脑更聪明。
他们发现,不管是什么阶层的家庭,父母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只要孩子与父母经常交谈,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大脑就更加活跃,长大后考试成绩往往分数更高。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总结了一下几点:
经常和父母交流的孩子,大脑更活跃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总结过一个7种最适合大脑发展的日常心智活动,其中沟通就占了两项:内省(与自己交流)和联结(与他人交流)。
大脑结构中,颞叶负责记忆,额叶则通过控制存储记忆获取对话所需信息。
当孩子和父母聊天的时候,大脑中颞叶皮质联合区的联想记忆系统就会异常活跃,大脑根据获取到的信息,不断调取所需信息,对语言进行组织,再反馈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神经网络快速发育,经常使用的神经突触会成倍增加,而大脑神经突触越发达,孩子越聪明。
让孩子性格更开朗,情绪更稳定
有研究结果显示: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人在想象开心时,会出现有说话、交谈的行为出现。
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一旦孩子感到开心,大脑会就分泌多巴胺、内啡肽和血清素。而这些物质的分泌会让人感到快乐,充满有幸福感。
经常和父母沟通的孩子,他的情感得到了及时的回应,问题得到解答,情绪得到理解,这样的孩子内心总是能得到满足和释放,反应在外,就表现为拥有更加开朗的性格和更加稳定的情绪,这对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有很多的帮助。
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提升亲子关系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越来越疏远,没话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和父母的交流太少,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尊重,亲子关系疏远。
等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父母想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发现孩子已经将嘴巴和心门紧闭,一切都太晚了。
实际上,孩子非常享受和父母在一起聊天的时光,即使是天马行空,不找边际的瞎聊,父母的陪伴和倾听,都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这是孩子心中的温情时刻,孩子会更愿意亲近父母,亲子关系打下坚固的基础。
朋友和我抱怨,每次和孩子聊天,问问他在学习怎么样了,他回一句“挺好”就不知声了,根本聊不下去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说话是一门艺术”,和孩子说话更是艺术中的艺术,父母和孩子,两个年龄跨度二十多年,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人,如何沟通,如何交流,其实非常考验父母。
选好时间和氛围
我们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喜欢去咖啡厅,酒吧等一切让人放松下来的环境,和孩子聊天也是一样。
接孩子放学,回家的途中;晚餐之后;散步的时候;周末窝在沙发上的时候......
尽量选择双方都很轻松,情绪很平稳的时候,这个时候聊天,孩子会放下对父母的戒备,父母也有耐心去倾听孩子的“无聊”倾诉。
孩子更容易释放,父母更容易共情。
别把天儿给聊死了
“今天过得怎么样?”“还行。”
“这本书好看吗?”“不错。”
“你晚上想吃点什么?”“随便。”
父母抱怨“不是我不说,是他根本不理我,怎么办?”
这可真怪不得孩子,看看你的问题,范围如此的宽泛,不管是谁都只能这样回答。想让天儿聊下去,家长要注意:
多提问具体的问题
学校午饭哪个菜你吃光了?是什么味道的?你为什么喜欢吃呀?下次我们一起做做怎么样?
问题具体,孩子就会具体回答,且愿意分享更多的信息给你。
多给孩子回应
孩子回答完后,你没反应了,太无趣。不管孩子回答什么,父母都要积极地给予回应,可以适当重复孩子的话,然后再抛出一个问题,让孩子知道你在听,也希望和自己交流。
少点儿目的性
聊天,就是一种情感上,思想上的交流,是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特别是亲子交流,我们要通过聊天多把握孩子的思想动向,传递价值观等有用信息给他。
于是很多家长就把聊天搞得特别严肃,动不动就说“你要多听老师的话”、“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是废物”、“我怎么说什么你都不听”
这样的聊天太让人窒息了,孩子以后只会越来越喜欢回避和你的沟通。
聊天不是说教,是鼓励孩子表达自己,抒发情感,敞开内心的过程。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度,别过界。
多倾听,多共情
很多家长在孩子倾诉的过程中,总是忍不住去评价,批判,教导,这就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即使是聊天,父母也要记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