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杭州西湖边,巧遇几只小鸳鸯戏水。巴掌大的鸟儿满身灰色软毛,排成一队,划开碧波而来。它们可能刚学会独立觅食,时而潜水时而抢食,笨拙但可爱。
西湖边的几窝鸳鸯,是杭州人的宝贝。为了它们,不少人主动当“保镖”定期巡逻。可即使这样,短短2个月内,57只雏鸟还是死了18只。最主要的死因,就是人类的投喂。刚出生的小鸳鸯对人没有戒心,游客手一招,它们就欢欢喜喜地游过去,吃游客喂的各种食物。志愿者们每次看到肚子大大、撑死的小鸳鸯尸体,都难过得要落泪。
像小鸳鸯那样,动物被人“喂死”的悲剧,各地时有所见。上海动物园也曾有3头黇鹿死于游客乱投喂。正因如此,不少动物园明令禁止游客喂食动物。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出自喜爱的喂食,可能给动物带来不幸。
动物不能被随意投喂。那么孩子呢,从小到大,一个孩子被“投喂”了多少?
孩子们一二岁的时候,“投喂”就开始了。参加各种早教,学唐诗、学画画、学认字、学逻辑思维。到了三四岁,学乐器、学游泳、学计算机。进了小学,补习铺天盖地,学写字、学作文、学英语、学数学、学编程……学习大道,始终有一条“投喂”小路并行。
每一个被“投喂”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无奈又不甘的家庭。家长们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要有一技之长,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是孩子们被喂得“饱饱”的,“胃里”没有一丝空隙,他们就没有力气自我学习;孩子们一道道“大餐”吃下来,最终吃到撑,吃到厌倦,吃到倒胃口。
在动物界,技能是个体学习主动获得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发现了教育与传授这条捷径,使得知识以几何倍数积累。如今,精细分工与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学习”产业化,被批量生产。家长们的身后,站着许多拿着“勺子”的培训班老师,恨不得每个孩子都能塞几口。
“敏而好学”是被孔子称赞的品质。很难想象这样的品质能出自习惯被“投喂”的孩子。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了他们的未来,请停止“投喂”吧!
任湘怡/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