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动物园 >> 上海动物园发展 >> 正文 >> 正文

李雨晗从三江源到上海,与貉的奇妙邂逅

来源:上海动物园 时间:2023/9/25

李雨晗

北京大学经济学、政治学与哲学学士,年度罗德学者,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长三角地区负责人。

一次遇见上海的野生貉的场景,李雨晗始终印象深刻。那是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她正和科普宣传部的老师聊天,突然听到有人大喊,“貉掉河里了!”她跟着人群往下冲,就看到小河里一个小小的棕色毛团在扑腾。大概是因为快一米高的河岸是直角的,小家伙一不小心掉下去了,它才一两个月大。一群人拿着簸箕捞了五分钟,小貉成功得救,缓了缓之后跑走了。

野生动物对她而言并不陌生,学生时代起,李雨晗就在与它们频繁打交道了——北大本科毕业后她放弃了国外名校的offer,去青海三江源做了一年的自然保护,被雪豹的美丽惊艳过,也牵挂着误入牧民家的熊;在牛津大学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硕士时,校园里有狗獾溜过。即便如此,硕士毕业后,真正来到上海做城市里的野生动物保护,却是完全新鲜的体验。

白色针织裙Chloé

“在三江源,出门就是动物,工作站外有狼、雪豹经过。到了上海有很大的反差,见不到这么多大的动物,有几个月我一直在想,来上海我要保护什么?”

野生动物出现在特大型城市并不罕见,新加坡有水獭,英国很多城市有赤狐,美国也能见到浣熊邻居。在国内,对城市野生动物的了解和研究,正处于刚刚起点的阶段,上海恰恰是这些故事发生的地方。

李雨晗喜欢和未知相遇,她探索了很长时间,一张上海的野生动物地图在脑海中展开——东南和东北部靠着海,是无数鸟类栖息的天堂,她曾经一天看到超过50种;奉贤有狗獾出没,嘉定有豹猫,新江湾城地区有小灵猫;西南部的松江、闵行、青浦是貉的大本营。

出现在城市里的貉

貉进入她的视野。这种和狗差不多大小的哺乳动物,原本就生活在长三角地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它们逐渐消失过,而现在又慢慢回来了,这让她觉得新奇和兴奋。“上海有几千只貉,在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碰撞在一起本身就很奇妙。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这样的情况。”

直到去年,听团购群里的邻居说起,“排队核酸的时候看见貉在溜达”,李雨晗才知道自己住了两年的小区里也有貉。这些神秘的邻居行踪捉摸不定,它们在上海生活得怎样呢?她所在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复旦大学、上海林业总站,从去年开始,给城市里的貉做了一场“貉口普查”。他们征集了一百多名志愿者,律师、IT从业者、工程师等等,在上海的50个小区同步调查,捕捉野生貉的踪迹。“最后发现有的小区超过50只,密度完全超标。”李雨晗去了那个小区,有漂亮的假山和充足水源,太适合貉生存了。小区里的老人说,大家特别喜欢貉,每天专门有人喂,还热心给她展示了一张照片——一个居民拎着一大兜猫粮,8只貉很开心地围在那儿吃。

貉口普查活动

她内心一下紧张了。“喜欢野生动物是好事儿,但不能这么喂,野生动物泛滥对人也不好。”李雨晗常常能遇到对野生动物过于热情的居民,还有想上手摸的,“爱是克制,保持距离才是理想生活状态。”

学会和身边的野生动物相处,对城市居民来说,是一项漫长的、从零起步的功课。和貉邂逅的这两年,李雨晗增添了许多奇妙际遇,也感受着人们和野生动物的复杂情感。

去年春天,一户上海居民捡到了一只刚出生没多久的小貉,给它取名叫“吉祥”,一点点细心喂大了,才发现不是狗。“和我们联系上之后,那家人情绪比较波动,因为知道野生动物总要送走,特别舍不得,尤其是家里的孩子和它很亲密。”动物园把小貉接回去进行救助,并在前不久放归了。“貉有貉生,这种曾经的亲密就是要慢慢淡化掉。”

在小区设立科普牌

李雨晗也有自己的牵挂,去年夏天她又回到了三江源。一切好像都没变,保护站的大狗还是那么亲切,当地人依旧热情;但也能看到改变,年在那里做的自然体验项目——让当地人接待外来的自然体验者看野生动物——在慢慢壮大,越来越多的当地家庭加入进来。她尤其欣喜的是看到一些女孩儿也积极地参与了进来。

自然体验项目是为了平衡“保护”和“发展”的冲突:当地为了保护建了国家公园,不能盖高楼,每年村里有上百头牛被野生动物捕食,希望自然体验项目能补贴当地人的生计,也调动他们参与自然保护的积极性。在城市,冲突可能会更剧烈,“可能是价值几十个亿的土地的冲突,怎么把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下来,再比如小区里不喜欢貉的居民会想把它赶出去。”李雨晗能做的就是找到冲突的根源,并增进不同利益相关方的理解。

“是时候创造机会,让更多人成为我们的伙伴。”伙伴对李雨晗来说,是“愿意克服千难万险一起往前走的人”,像是一起并肩做过自然保护的志愿者,现在虽然各奔东西,还是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也有可能是有热情但完全陌生的网友。

白色针织裙Chloé

她对自己的事业充满责任感,“我们面临很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无论是资源的过度使用、污染,还是野生动物的灭绝,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远方的人和生物、未来的生活考虑进去,有了‘万物共生’的观念,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策划:ELLE专题组

摄影:XIAOZHI

造型:康康

化妆/发型:文琪

采访/撰文:小包

编辑:KIKO

设计:ZHAOWEI

图片资料提供: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制片:MO

影棚及器材:东西影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