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的北京动物园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因为它除了是北京小朋友的童年乐园,也是全国小朋友来北京必看动物之地,而且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也相当大。不信仔细回忆一下,小时候你可能没去过故宫,没爬过长城,但一定在北京动物园留过影。
北京动物园的交通实在太便利了,按照二环路来划分北京城的话,简直是城区的黄金地段。而在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北京动物园的面积就占了86万平方米,在全国来说实属少见。但最令北京动物园引以为傲的,还是百年的历史底蕴,它可是见证了从大清王朝到新中国的历史变迁。
所以在这样一座“高龄”的动物园里,圈养的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动物,更是在角角落落里埋葬了鲜为人知的故事。即使你来过很多次,也不一定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今天就跟着我去北京动物园走一遭吧,看完可爱动物后探探秘。
追溯北京动物园的历史,要到年也就是光绪三十二年了。彼此的北京动物园还是乾隆皇帝的行宫以及古刹等地儿,位置靠近西郊,长河围绕,风景宜人。据史书中记载,那时乾隆的行宫乐善园内就有“园囿”,囿指的是养动物的园子,具体养了什么不得而知,但也为后来建动物园埋下伏笔。
到了年,动物园正式在这片土地上落成,但最初建立的目的不是为了养动物,而是效法西方的“导民善法”,作为农事实验场使用。实际上动物园早期的雏形“万牲园”只是农事实验场的一部分,另外还有植物园、蚕桑馆等。当时人们叫法比较混乱,才误将农事实验场统称为万牲园,后来也就一直沿用。
年农事实验场全部竣工并对外开放,儿童票减半,如需到万牲园参观要另外购票。据说慈禧对万牲园的筹建极为重视,甚至亲自选鸟兽品种,还将自己最钟爱的小猴子贡献出来了。在万牲园开放后,慈禧与光绪曾两次来此巡游,并留下了御笔题词。当时参观完万牲园的游客感叹道:“为北京三百年来,中华二十一省,所没有见过的。”
之后的40多年时间,万牲园经历清政府倒台、民国到抗战,以及新中国成立,园内的动物也从鼎盛时期的“包罗万象”到陆续夭折,再到逐渐壮大。最终于年正式定名为北京动物园,一举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动物园。
如今走进北京动物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它的百年大门,品字形的结构,繁复的砖雕装饰,早已成为了动物园的标志性建筑。若是仔细看,能辨认出大门中间椭圆形的区域内雕刻着“农事实验场”五个大字,下方区域还绘有从事农事活动的画面。拱门上刻有的“日”和“月”二字则寓意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而在北京动物园内百年前的建筑可不止大门,藏匿在西北角还有清末最后一座皇家巴洛克风格夏日行宫——畅观园,这里是当年慈禧和光绪皇帝前往颐和园、万寿寺的中转站。而后孙中山先生也曾三次来此发表过重要演说。更重要的是,畅观园还是北京保存最早和最完整的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巴洛克风格建筑。
当逐渐走近畅观楼时,远远就能看见红墙绿顶建筑掩映在中式园林中,仿佛走进了欧洲电影场景。相比动物园另一侧热闹的场景,畅观楼显得很静谧,几乎没什么游客,可以尽情地驻足欣赏它的风貌。整个楼体既有欧式花瓶石雕,也有中式设计露台,能够登高望远,俯瞰动物园一隅的景致。
现在畅观楼内以展览的形式对外开放,虽然展厅面积不大,但展品却很丰富。有记载北京动物园变迁的史料,有乐善缘出土的文物,还有从过去到现在饲养动物需要的工具等,在里面逛逛能增长不少见识。
与畅观楼一河相隔的鬯春堂,当年曾是慈禧和光绪的随行官吏休憩场所,如今也是北京动物园内珍贵的文物建筑之一。与畅春园不同的是,它为传统的中式建筑,飞檐翘角,雕窗彩柱,极为古香古色。有趣的是,由于鬯春堂的名字较为生僻,即使游客从旁边经过,也常常忽略它的存在。
北京动物园内除了这些百年建筑,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两座名山:一座是猴山,一座是狮虎山,因为它们也历经了百年沧桑。最初万牲园还没有修好的时候,这两座山原住民的祖先们先被安排居住在广善寺,也就是现在狮虎山的位置,后来落成后就一直居住至今。
如果你恰好遇到个老北京人带着孙辈在这里闲逛,说不定还能跟你讲讲猴山和狮虎山的往事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560.html